- 风物君语 -圣诞不捧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什么是“土创西餐”?“土创西餐”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西餐,与平安夜送苹果保平安有异曲同工。19世纪末,西餐开始进入中国。民国时期,吃西餐变成了“倍儿有面子”的生活方式。广州、上海、天津、北京、哈尔滨、武汉等大城市,西餐馆为了迎合本土食客的口味,加入了中式食材和烹饪手法,“中式西餐”就被创造了出来。上海是最早吃上土创西餐的城市吗?觅食关键词: 德大西餐社、凯司令西点房、红房子西菜馆以写上海风情而著称的女作家程乃珊说,在上海的法国人不知道“拿破仑蛋糕”,俄罗斯人没听说过“罗宋汤”,葡萄牙人不识“葡国鸡”……一点不必惊讶:这是上海人独创的海派西餐。海派西餐,独指上海人改良出来的西餐,以罗宋汤、炸猪排、上海色拉三大名菜为首,另外还有烙蛤蜊、烙蟹斗、金必多浓汤、拿破仑蛋糕等。早在1843年上海开埠后,西风东渐,上海成为中国最洋气的城市。法式、德式、英式、俄式、意式、美式六大菜系进驻。1937年前,上海西餐馆就达到了200多家,其中德大西菜社、凯司令西点房、红房子西菜馆至今依然是网红打卡圣地。不过,这也让人会产生误解,以为上海人是最早见识西餐的中国人,这可是大大的错误!西餐,为粤菜添把火觅食关键词:澳门船屋葡国餐厅、香港太平馆餐厅(广州也有)最早创造“土味西餐”的地方应该是广州。作为清朝闭关锁国时唯一向西洋商人开放的通商口岸,早在***战争之前,广州就出现了西餐厅——当时,广东西式菜馆主要集中在东堤大沙头和沙基谷埠等地,后来陈济棠主政时,西餐馆更是达到鼎盛,有数十家之多,直到民国时期,西式餐饮的重心才转移到上海。今天我们吃的很多粤菜,其实都有西菜的影子。黑椒牛柳,吸收了国外黑椒牛排的做法,以中式煎炒制作牛柳,搭配西餐中的黑椒口味。广东巨富、著名 美食 家江太史公的孙女江献珠回忆,祖父当年家常饭餐中西兼备,最合祖父口味的免治牛肉是奶油薯茸围在碟边,牛肉与鸡肝混合剁碎炒香,加个蚝油宽芡,放在碟中央,她评价“正是最前卫的fusion cuisine(融合菜)”。除了广东本土,在港澳更能觅得“土创西餐”的踪迹。香港茶餐厅常见的菠萝油,便是香港人对英式面包的改造——由砂糖、鸡蛋、面粉与猪油烘制成表面脆皮,为平凡的面包增添了灵魂!除此之外,还有红酒煎鲍鱼、纸包鸡、铁扒牛肉等“西式粤菜”。澳门土生葡人,把“土味西餐”打造成一道风景线。大航海时期,葡萄牙的、印度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的食材、调料,一路带到澳门,又融合澳门当地的粤式烹饪特色,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葡国菜。其中,大名鼎鼎的葡国鸡就是代表。细数葡国鸡的食材,有葡萄牙的黑橄榄,印度的咖喱,泰国的椰浆和广东人的“主食”——鸡,很符合当前“地球村”的概念。北京,西餐厅开在医院里法国的“大众点评”——米其林指南,评过了上海和广州,偏偏没有评我大首都北京。但老北京的西餐馆,开张的日期也要早于上海。清末 美食 大家,同时也是珍妃、瑾妃的堂侄孙唐鲁孙说,息侯金梁(也是一位与清宫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大学者)曾告诉他,在清代历朝实录满洲档案里,看到康熙初年,宫里就添制了西餐所用刀叉器皿,还雇用洋厨,接待外宾——重点是,平日这些洋厨子闲着无事,还准他们在宫外开馆子。北京最早的几家西餐厅开在医院里,尤其是位于东交民巷的德国医院(北京医院的前身)和法国医院。前者为了配合德国医生的口味,食堂里提供各种德式香肠,据说有一种把牛肝绞碎成泥灌的肠子,现做现吃,比现在的“喜茶”还要受欢迎。当时几位被通缉的军阀政客,一逃进东交民巷,都想尽方法住进德国医院,就是为了那里的好伙食。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安市场里的森隆西餐部,它整整占了一层楼。“主顾是东北城的王公贵族以及殷富人家,那些人家既想赶时髦吃大菜,可是又不敢吃血滋呼拉的牛排,同时又怕跟黄头发蓝眼珠儿人一块儿进餐,拿刀用叉失了礼仪,所以都喜欢到森隆吃西餐。”民国大“吃货”梁实秋当年最爱逛那里,他虽然嘲笑森隆西餐部“西菜很特别,中国菜味十足,显得土气”,但他自己也喜欢叫那里的咖喱鸡外卖,一块钱可以买四只小嫩鸡煮的咖喱鸡,还附有一大锅汤。森隆西餐部在当时人气极高,各路名人前来打卡,比如程砚秋最爱把稻香村各式各样的熏酱卤腊切上一大盘,就着面包、牛尾汤,说是“比什么山珍海味都来得落胃了”。而画家陈半丁最爱森隆的奶酪意大利面,最妙的是,撒的不是帕尔玛火腿,而是中国金华火腿。“咸里带鲜,比洋火腿高明多多矣”。老字号的洋时光说到民国时期的“土味西餐”,不得不提一位了不起的***大厨——褚祥。他是西来顺的掌勺,喜欢把西餐食材和烹饪技术融合到***菜里,比如芦笋、沙拉酱、咖喱粉、起司粉、辣酱油等,创造出70多道新派***菜,有茉莉竹笋、牛奶扒四白、鸭泥面包等。1935年有媒体写到:“西长安街的西来顺饭庄,在教门馆子中比较最摩登……,往往运用思想,发明一些新菜式,介于半中半西之间,也介于荤素之间,阔人请客,朋友小吃都行得。”最有名的是鸭泥面包,把新鲜吐司切成寸方块儿,用香油炸透,脆而不焦,保持热度;同时把鸭脯捣烂,用极热高汤煨好。上菜时,把炸面包丁倒入滚烫的鸭汤中,“嗤拉”一声,香气四溢,极为惊艳。很多人慕名而来,专点这道“嗤啦”菜。上世纪30年底后期,褚祥在西来顺鼎盛时期突然病逝,嫡传***也四散海外,西来顺一度歇业。如今,重新开业的西来顺早已搬到西交民巷西口把角儿,招牌菜是马连良鸭子、宫保鸡丁、油泼羊肉,好吃倒也好吃,但跟褚祥没什么关系了。来北京,吃俄餐觅食关键词:莫斯科餐厅、三宝乐餐厅说到底,在当年的北京,西餐只是上流人士和摩登群体的心头好,普通人不过偶尔尝尝鲜。上世纪20年代初期,一家报纸在北京做了 “大数据”统计,结果回答爱吃西餐或者“中式西餐”、“西式中餐”、“兼食中西食”的人加起来才570人,只占总数的23%。相反,西餐传统被保留到傲居北方洋气榜首的天津去了。如今,在北京最有名的老字号西餐馆一个是莫斯科餐厅,一个是三宝乐西餐厅,都是1954年才兴建的,主打俄菜,招牌菜包括红菜汤、罐焖牛肉、奶油蘑菇汤、首都沙拉、奶油烤杂拌儿等,尤其被称为“老莫”的莫斯科餐厅,更是一代人的记忆。当年的莫斯科餐厅华丽、高贵、隆重,食材直接从苏联进口,相当地道。这里最初并不对外,只服务于苏联专家、驻华官员和赴俄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,国家领导人甚至还在此举办国宴。1984年,莫斯科餐厅曾编写过一本菜谱《俄式大菜六百例》 ,仅汤类就130多种。今天老莫作为一个怀旧的符号,气势不比当年,味道更是打上“情怀”的滤镜,也无从比较。另外还有一家主打俄餐的老字号大地西餐厅,创建于1945年,1980年又重新开业,从西长安街到西四,几经变迁,磕磕绊绊,如今仍在缸瓦市教堂对面,但已物是人非,据说也快要拆掉清朝的徐珂曾在《清稗类钞》里曾讥讽:“今繁盛商埠皆有西餐之肆,然其烹饪之法,不中不西,徒为外人扩充食物原料之贩路也。”他大概不会想到,100多年后, 美食 再无国界,融合菜反倒成为世界潮流。没准再过100年,平安夜送的平安果,也能成为世界人民都遵照的传统呢。你吃过土创西餐吗?《中国饮食史》,徐海荣主编,杭州出版社《民国时期的西式风俗文化》,李少兵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《天下味》,唐鲁孙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《兰斋旧事与南海十三郎》,江献珠
价格有区别。西餐的价格明显高于中式快餐,这是市场上的普遍规律。很多人花了好多钱在西式快餐店仍然吃不饱,却能在中式快餐店吃上好几顿了。
环境有区别。90%以上的人都认为西式快餐店的环境氛围比较好,尤其是一些小年轻,谈恋爱的情侣,在西式快餐店更能找到感觉。感觉很有品味,有档次感。
风格有区别。这是必然的,60%的人认为西式快餐店的口感比较独特,更能吸引人,但是30%的人的尝鲜心还不够。至于餐厅的风格,80%的人认为西式快餐风格很好,32%的人认为有国外就餐的氛围。
主要就是以上几个方面,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。有人喜欢重口味,有人喜欢清淡,口感不同,其目标当然有所差异。所以开店一定要充分调查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口感需求,然后才能更好地投其所好。
8.西冷牛排加盐、黑胡椒入锅煎,再加少许盐和黑胡椒,煎60秒,收小火,加黄油,百里香、大蒜子。
“西餐”,是我国对欧美地区菜肴的统称,是一个泛指。如粗略地划分,西餐大致可以分为二类:一是以英、法、德、意等国为代表的“西欧式”,又称“欧式”,其特点是选料精纯、口味清淡,以款式多,制作精细而享有盛誉;二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“东欧式”,也称“俄式”,其特点是味道浓,油重,以咸、酸、甜、辣皆具而著称。此外,还有在英国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“美式”。如进一步细分,则还可分为英国菜、法国莱、俄国菜、美国菜、意大利菜以及德国菜等.没有中式西餐和港式西餐的说法,因此无法比较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QQ:23236402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